海洋三所 南极鱼类多样性研究获进展 | |||||||||
|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室林龙山研究员团队在南极鱼类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首次成功证实了利用环境DNA(eDNA)技术在南大洋开阔海域复杂环境条件下开展鱼类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的可行性,揭示了南极宇航员海的表层鱼类群落特征,拓展了对该海域表层鱼类物种组成的认知,相关成果对进一步开展南极鱼类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作为南大洋中人类涉足最少的区域之一,宇航员海是尚未受到气候变化显著影响的一处东南极典型边缘海,其生态现状对于我们了解气候变化对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然而,我们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现状的了解却十分有限。在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研究团队采集了宇航员海38个站位的海水和底表沉积物样品,并对该海域的表层鱼类生物多样性开展了首次eDNA评估分析。 两种标记共检测到48种鱼类,超过了同步开展的鱼类生物拖网所捕捞到的19种,也远大于历史上国外航次在该海域普查所揭示出的16种,极大地拓展了对宇航员海表层鱼类物种组成的认知。 尽管宇航员海的甘纳勒斯海脊海域和恩德比地外海之间的鱼类群落组成存在一些不显著的差异,但其整体组成和分布模式与东南极高纬度海区鱼类群落的一般类型趋近。 此外,本次研究还进一步表明:eDNA技术在南大洋鱼类多样性研究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以比传统网具调查更少的采样付出获得更多的物种信息;本地参考数据库的构建、多种来源的环境样本以及多分子标记的同步使用,可以有效提升eDNA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eDNA技术可作为传统调查手段的一种重要且有益的补充,未来多种采样策略的综合应用则有望更好地揭示南极鱼类多样性格局的时空变化。(于丽波) | |||||||||
| |||||||||
|